白酒研究网 > > 研究成果 > 《长江首城,诗意宜宾》三苏来过宜宾

《长江首城,诗意宜宾》三苏来过宜宾

时间:

三苏过宜宾:江寒晴不知,远见山上日

关于苏轼,有很多精彩的语言,感动着你,感动着我。要是苏轼在,他也会被感动。要是你是苏轼,你也会被感动。

就如林语堂所说:苏轼已死,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,但是他留给我们的,是他那心灵的喜悦、思想的快乐,这才是万古不朽的。

还有人说:每个中国人心中,都有一个苏东坡。

诗词天地的主播评价说: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,他一生风雨,过眼云烟,我行我素,泰然处之,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,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。

年少时,总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,后来,越了解他越发现,前半生,是苏轼;后半生,才是苏东坡。

苏轼号东坡居士。因宜宾有镇名思坡,当地人说是因为黄庭坚思念苏东坡而得名,思坡镇位于五粮液酒厂沿岷江上游10公里处。为了加强与思坡的联系,本文在使用苏轼的姓名时,多用人们常用的苏东坡来称呼。

苏东坡于公元1057年考上进士,因为母亲病逝,随父亲苏洵、弟苏辙回家奔丧守孝。两年后,也即公元1059年冬,苏轼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,父子三人一道奉召进京。三苏第二次一起离开家乡眉州(四川眉山)赴京师汴梁(今河南开封),这次走水路沿岷江而下,路线是眉山→乐山→犍为→宜宾→泸州→合江→重庆→涪陵→丰都→忠县→奉节→巫山→巴东→秭归→宜昌→沙市→荆门→钟祥→襄阳→唐河→叶县→襄城→许昌→尉氏→开封。这一年,苏洵51岁,苏东坡24岁,苏辙22岁。

三苏经过宜宾,在宜宾域内总共住了三个晚上。第一天晚上,三苏到宜宾,泊牛口投宿求食。

他们出嘉州(乐山)进入戎州(宜宾)界内,首先经过宜宾县。北宋初年的宜宾县治并不在今天的宜宾市,而在今宜宾市东北四十多公里的蕨溪镇宣化坝。苏轼离开家乡后,一路上岷江边都没有大山,经过宜宾县,才看到西岸的高山。这一片高山,现在叫天宫山,之前叫黄山。苏轼经过的时候,称之为夷牢山,即夷乐山。苏轼写了一首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的诗。1059年十月,从眉山沿岷江而下,当晚船过牛口坝(红楼梦酒厂所在的公馆坝对面的岷江边)。父子三人歇于牛口坝。牛口坝距思坡醋厂8公里。

 

 

1059年,苏轼24岁

1059年 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过宜宾,夜泊牛口。轼有诗。作品: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(此诗见《苏轼诗集》卷一。“过宜宾”之“宜宾”,为叙州区“蕨溪镇”,今属宜宾市。)《夜泊牛口》(此诗见《苏轼诗集》卷一。)《牛口见月》(此诗见《苏轼诗集》卷一。)出处: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(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)第268-269页)

截屏来自:《唐宋文学编年地图》之 苏轼 (1036-1101)  软件设计:搜韵  数据: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

引用书目: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《苏轼全集校注》《苏轼诗集》《苏轼文集编年笺注》《东坡词编年笺证》《苏轼文集》《全宋文》;薛瑞生《东坡词编年笺证》;陈新等《〈全宋诗〉订补》;曾枣庄《三苏评传》《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》《全宋诗》《全宋词》 录入整理:郭红欣

https://sou-yun.cn/PoetLifeMap.aspx

 

因冬季岷江水少,水流缓慢,三苏于当天黄昏时刻才到达牛口坝。看到对面夷牢山,山高坡陡,峭壁深沟,人烟稀少,杂草丛生。苏轼触景生情,写下了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一诗。

 

1059年冬天,苏东坡父子乘船从眉山出发,沿岷江而下,过宜宾时见到的夷中乱山。山下平坝上遗存有汉夷分界的界桩,山腰仍可见当时蛮夷居住的蛮子洞。这些云雾缭绕的山坡现已开垦出来种植优质茶叶形成天宫茶海。其中的一部分现已开辟为四川天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。郭五林摄。

 

1.苏轼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:江寒晴不知,远见山上日

 

过宜宾见夷中乱山

 

[宋]苏轼

 

江寒晴不知,远见山上日。

朦胧含高峰,晃荡射峭壁。

横云忽飘散,翠树纷历历。

行人挹孤光,飞鸟投远碧。

蛮荒谁复爱,穠秀安可适。

岂无避世士,高隐炼精魄。

谁能从之游,路有豺虎迹。

 

诗题说明:苏轼一家三人从眉山沿岷江而下,经青神、乐山、犍为等地,沿岸高山较少。岷江进入宜宾后,出现很多高山。当时的宜宾,位于现在的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宣化坝。苏轼在当时的宜宾看到的夷中乱山,就是现在的天宫茶海所在的群山。当天晚上,苏东坡和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泊船牛口坝。三苏登岸投宿求食,在贫寒的砍柴人家,冷得睡不着觉。看到砍柴人家自得其乐的样子,不禁感到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有些可悲。

故事就是故事:虽然是晴天,远远地能看见天上云遮雾绕的太阳,但天气仍然相当寒冷。山上云雾弥漫,阳光照射在江边的丹霞石壁上,影子映在晃荡的水上,江面波光粼粼。一阵风来,吹散了云雾,那些高大的绿树清晰地呈现在眼前。偶尔看见一个行人,拉着长长的影子在路上慢慢地走着,一群飞鸟齐刷刷地钻进了远处的树林。虽然风景优美,但这样的蛮荒之地谁又愿意在此久留呢?可能只有避世修道的高士,愿意隐藏在山林中修炼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吧!谁敢和这些高士一起,在有豺狼虎豹足迹的山间漫游呢?

苏轼看到的高山地区,今属于宜宾市屏山县与宜宾市叙州区交界的地域,现为天宫茶海所在。唐宋时期,属马湖羁縻州,羁縻州,是对依附于唐朝的边远少数民族地方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,实际上只是名义上归顺唐朝而已,其实主要是当地土人自主管理,所以苏轼称之为“夷山”。屏山县城原本在金沙江畔的锦屏镇,因为金沙江建设向家坝水库,2004年后逐步搬迁到了岷江之畔的屏山镇。苏辙跟着他哥哥也写下一首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:

2.苏辙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:江流日益深,民语渐已变

《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》

 

[宋]苏辙

 

江流日益深,民语渐已变。

岸阔山尽平,连峰远非汉。

惨惨瘴气青,薄薄寒日暖。

峰峦若崖石,草木条干短。

遥想彼居人,状类麇鹿窜。

何时遂平定,戍卒从此返。

 

   故事就是故事:岷江流到宜宾,江面越来越宽,江水越来越深。百姓的方言也逐渐变得不同。岷江两岸沙洲宽阔,远山峰线平齐。那些连绵的山峰上居住的都不是汉人。山中云雾弥漫,就像瘴气在青山中缭绕。太阳光线微弱,给冬天的人们带来了一点温暖。那些山峰都有石壁耸峙,悬崖陡峭。山上土地贫瘠,草木都长得又矮又小。远远地看过去,心里想,居住在山上丛林峭壁中的那些夷人,其实就像野兽一样在草木中奔走谋生。什么时候这些夷人才能不再受到蛮人的骚扰,过上安宁的日子啊?那些守卫边疆的士卒,何时才能平定蛮人的叛乱,返回故乡和家人团圆,过上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啊!

 

   站在天宫茶海远眺,可以看见岷江。苏东坡父子乘船经过的地方。靠近岷江的地方,有一片白色房屋建筑,那里是宜宾最早得名的地方,今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宣化坝。郭五林摄。

 

宜宾本地的资料中把标题写为《过宜宾见夷牢乱山》。根据《舆地纪胜》卷163叙州:夷牢山“在宣化南山之阳。二苏有《过宜宾见夷牢乱山》诗,即今之宣化界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夷牢山,“《旧志》:夷牢山在宜宾西南(北)一百四十里。夷人常会聚于此。语谓乐为牢也”。而在罗应涛先生编著的《诗游僰国》中引用苏辙《栾城集》的说法,认为是夷中乱山。苏辙说他与父亲苏洵乘船途经宜宾、涪陵水路,这些地方与贵州接壤,到处都是山脉,由于不知道这些山脉的名字,所以就统称为夷中乱山。

三苏旅行的时间是冬季,正值岷江少水期,所以船速不快。前面苏轼诗中说“远见山上日”,表明过宜宾县时已快日落,因此他们没能赶在天黑前到达戎州,而是到达了距离戎州不远的“牛口”。此处被认为是在今宜宾西北部30公里的思坡镇牛口坝,位于岷江北岸,与岷江中的沙洲(中坝子)之间形成了一个夹河道。苏轼在此写下一首诗《夜泊牛口》。

3.苏轼《夜泊牛口》:日落红雾生,系舟宿牛口

 

夜泊牛口

 

[北宋]苏轼

 

日落红雾生,系舟宿牛口。

居民偶相聚,三四依古柳。

负薪出深谷,见客喜且售。

煮蔬为夜餐,安识肉与酒。

朔风吹茅屋,破壁见星斗。

儿女自咿嚘,亦足乐且久。

人生本无事,苦为世味诱。

富贵耀吾前,贫贱独难守。

谁知深山子,甘与麋鹿友。

置身落蛮荒,生意不自陋。

今予独何者,汲汲强奔走。

 

    金沙江边的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中山坪,2018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。这里所住的19户彝民约100人,仍处于搭棚居住、刀耕火种、散养放牧的生活状态。这是笔者2021年12月14日拍摄的他们菜地里的蔬菜,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娇嫩欲滴。这蔬菜可与相距150公里远的岷江边牛口坝三苏吃到的蔬菜相似?郭五林摄。

 

故事就是故事:太阳即将下山,一片绯红的晚霞挂在天边。把船拴在牛口坝,苏东坡和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三人登船上岸。看到当地的居民三三两两地聚集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。有人背着柴从深深的山沟中走出来,见到买柴的客人,把柴卖了,心情很高兴。三苏跟着砍柴人,到砍柴人家吃饭求宿。砍柴人家里很穷,只能煮一些蔬菜作为晚餐,桌子酒肉影子都没有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寒冷的北风吹进茅草屋里把人冻得睡不着,透过破烂的墙壁可以看见天上闪烁的星星。砍柴人的儿女在家中做着游戏,安逸快乐的样子让人羡慕。我不禁感叹:人生本来是不需要太多追求的,但追求世俗的成功让人感到人生艰辛。当富贵前程展现在个人眼前的时候,自己就难以坚守贫贱了。哪像这家深山里的人啊,甘愿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大自然中的野兽和草木为友。他们虽然地处蛮荒,但却并不感到贫穷悲哀。哪像我这样的人,抵挡不住仕途和富贵的引诱,还在人生路上奋力地奔走到万里之外的京城去寻求功名呢?

 

    红点处为苏东坡父子投宿求食的牛口坝。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岷江东岸。因西岸当时为蛮夷之地,苏东坡父子只有投宿东岸。我多次从宜屏快速通道经过,可以望见牛口坝。牛口坝与公馆坝隔岷江相望。公馆坝现为宜宾红楼梦酒业、宜宾永乐古窖酒业所在地。地图正上方为宜宾五粮液机场,右上方为五粮液生态园区,紧邻五粮液生态园区的右下部分为宋朝时的戎州(842年—1114年)和叙州(1114年—1913年)之所在。右中为四川轻化工大学(宜宾校区),右下方为三江合流处为历史上的犍为郡(758年废)所在。图片来自百度地图截屏。

 

宜宾市流杯池公园山谷墨园《东坡寒食诗卷跋》石刻,郭五林摄。

此石刻是黄庭坚思念苏东坡的明证。这首诗作于公元1100年,七月至九月间,可能是黄庭坚在宜宾所作,也可能是黄庭坚在宜宾到青神往返期间所作。行书纸,共9行,59字,纵34厘米,横62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原文为: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。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它日东坡或见此书,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。意思是说,苏东坡的寒食诗有李白的风格,甚至还有李白达不到的地方。寒食诗的书法兼具颜真卿、杨凝式、李建中书法家的风格。要是让东坡先生重新来写,他也未必还能写到如此传神的地步。改天要是东坡先生见到我写的这些文字,肯定会笑我在没有他在的时候自称天下第一。

 

黄庭坚是到过思坡的名人,而黄庭坚并没有在宜宾见过苏东坡。苏东坡过宜宾有两次,一次是1059年,苏东坡24岁时,一次是1067年,苏东坡32岁时。黄庭坚于1098年,六月到达宜宾,1101年,春节后离开宜宾的,黄庭坚到达宜宾时苏东坡已经名满天下,黄庭坚离开那一年,1101年,七月二十八日,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去世。黄庭坚到宜宾后,经常想起苏东坡对自己的教诲,所做诗词中有多首提及苏东坡。因而后人因黄庭坚对苏东坡的思念将此地命名为思坡。后设思坡乡、思坡镇,另有思坡桥、思坡溪、思坡沟、思坡中学等。

4.苏辙《夜泊牛口》:日暮江上归,潜鱼远难捕

苏辙性格沉稳,看问题客观冷静,所以苏辙写的同名诗《夜泊牛口》,与苏轼所见所闻虽然大体相同,但两人感受并不相同。苏轼从他人对比个人,苏辙则从少数人想到多数人。

夜泊牛口

 

[北宋]苏辙

 

行过石壁尽,夜泊牛口渚。

野老三四家,寒灯照疏树。

见我各无言,倚石但箕踞。

水寒双胫长,坏裤不蔽股。

日暮江上归,潜鱼远难捕。

稻饭不满盂,饥卧冷彻曙。

安知城市欢,守此田野趣。

祇应长冻饥,寒暑不能苦。

 

 

我一直想寻找能够体现三苏夜宿牛口场景的照片。他们当时来宜宾是1059年,距今已经900多年,很不容易找到表现当年那种场景的照片。终于在2021年,我到距牛口不远的岷江对岸的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顶仙村,看到群山包围之中才通公路的顶仙村还残存一些古老的民居。我觉得,这种意境,可能和当年有些相似。我就把这张照片放在这里,让读者去感悟。这样质朴的农村越来越少见了。郭五林摄。

 

故事就是故事:船从岷江上经过丹山碧水这块巨大的红崖赤壁后,天色已近黄昏,就把小船停泊在牛口坝渡口。登岸前行,看见有三四户茅草屋散落在山野之间,屋内渗漏出来的淡淡灯光,照在枝叶稀疏的大树上,显得格外冷清孤寂。路边的村民见到我们之后,也没有跟我们打招呼,只是好奇地看着我们,他们两腿盘踞在面前,像撮箕一样坐着。我看到他们穿着破烂的裤子,裤子只能遮住大腿上部,两条大腿的多半部分都露在外面,不知道他们该有多冷。我听投宿的农家说,这些村民到岷江上去捕鱼,但寒冷的冬天里,鱼都潜到深水里去了,天亮出去捕鱼,天黑才回来,也没有捕到几条鱼。晚上我们在农家投宿,每个人连一碗饭都分不到。晚上睡觉时感到又冷又饿,一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觉。他们守在这么偏远的农村,过着这么艰苦的生活,哪里知道城市的欢乐啊?长期的饥寒交迫的生活,他们已经适应了,阴冷酷暑对他们来说,可能算不上艰苦。

 

在三苏夜宿的牛口坝所在的岷江对岸的山谷的悬崖峭壁上,还有一些残存的蛮人洞穴。1949年前,这些洞穴里都还有人居住。郭五林摄。

 

5.苏轼《牛口望月》:今来牛口渚,见月重凄凉

    牛口坝之夜对三苏来说,可能都是一个不眠之夜。苏辙一夜没睡着。苏东坡也同样睡不着。苏东坡睡到半夜就起来,走出屋去看月亮,想起京师汴京,也就是现在的开封,当年涨大水的情景。他又写了一首诗《牛口见月》。

 

牛口见月

 

[北宋]苏轼

 

掩窗寂已睡,月脚垂孤光。

披衣起周览,飞露洒我裳。

山川同一色,浩若涉大荒。

幽怀耿不寐,四顾独彷徨。

忽忆丙申年,京邑大雨霶。

蔡河中央决,横浸国南方。

车马无复见,纷纷操筏郎。

新秋忽已晴,九陌尚汪洋。

龙津观夜市,灯火亦煌煌。

新月皎如昼,疏星弄寒芒。

不知京国喧,谓是江湖乡。

今来牛口渚,见月重凄凉。

却思旧游处,满陌沙尘黄。

 

故事就是故事:晚上关上窗子,免得冷风吹进来。但月光依然从墙壁缝隙中照射进来。农户家的人都已经安然入睡,我却怎么也睡不着,于是就起床披上衣服走出门去,空气中的露水浸润了我的衣裳。月光下雾蔼中山河都看不见,只有白茫茫的一片,感觉就像到达非常广阔荒凉的地方一样。心中的忧思难以排解,一点睡意都没有。在农户四周徘徊彷徨,心绪难平。忽然想起三年前的1056,我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赴京师汴京考试的时候,遇上汴京下大暴雨。汴京南部的蔡河涨水决堤,形成一片汪洋,那些乘车骑马的人的都不见了,只见大家乘坐竹筏木筏逃命。虽然到秋天天气已经晴朗,可是那些地方仍然被水淹没。但附近的市中心的龙津桥夜市依旧热闹非凡,灯火辉煌。月亮出来的时候,照得地下如同白天一样,偶尔看见一两颗星星,散出发寒冷的光芒。离开喧嚣热闹的京师,回到偏远的老家。今天来到牛口坝渡口,见到月亮,又想起汴京涨大水的凄凉状态,那些曾经游历的地方,到处都是大水淹没过后的黄色沙尘。

 


平等表达·友善交流
请登录 注册会员 会员登录
地址:四川轻化工大学.中国白酒学院综合楼113室   邮箱 :138897698@qq.com
Copyright@2023郭五林 版权所有
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:蜀ICP备2023001985号-2